新闻播读中的“播音腔”常引发争议,其规范性与程式化特征既承载专业价值,也可能削弱传播效果。万氧艺考将从专业传承、受众需求、时代发展三个维度解析其双重属性,探讨分寸把握的实践路径。
“播音腔”的形成源于新闻传播的严肃性要求。标准发音、固定语势、节奏把控等要素,构建起信息传递的权威框架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,这种程式化表达能快速建立受众信任——当主播以沉稳声线播报灾情数据时,字正腔圆的发音与规律性的停连,无形中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。某省级台新闻总监曾指出:“新主播需通过‘播音腔’训练掌握气息控制、情感分寸等基础技能,这是专业入门的必经之路。”这种规范体系如同新闻播读的“语法”,确保不同主播在传递同类信息时保持风格统一。
新媒体时代,受众对新闻接收习惯发生显著变化。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,要求主播在3秒内抓住注意力;Z世代群体更倾向自然松弛的表达方式。某网络调查显示,68%的受访者认为“过度标准的播音腔会拉远与观众的距离”。这种反馈促使传统媒体开始调整表达策略——央视《新闻直播间》推出“主播说联播”环节,主播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解读政策;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采用“说新闻”形式,主播通过语调起伏增强故事性。这些尝试证明,适度弱化程式化特征能提升信息触达率。
把握“播音腔”的分寸,需在专业规范与传播效果间寻找平衡点。硬新闻播报仍需保留核心要素:国际时事报道中,标准发音确保信息准确性;政策解读类节目里,规律节奏帮助听众理解复杂条款。但在软新闻或互动环节,可融入个性化表达:地方文化报道中适当使用方言词汇,增强地域亲近感;突发事件直播时通过语速变化传递紧迫感。某资深主播分享经验:“关键要建立‘信息优先级’意识——当内容涉及公共安全时,规范表达优先;当讲述人物故事时,情感传递优先。”
“播音腔”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传播场景与受众定位。它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可调节的音量旋钮:在需要建立权威性的场合调高规范度,在追求亲近感的场景降低程式化特征。万氧艺考认为这种动态平衡既需要主播对新闻价值的深刻理解,也依赖对媒介环境的敏锐感知。当表达方式与传播需求形成共振,无论是标准发音还是自然语态,都能成为传递真相的有力工具。